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。

引言

面对大量的虚假信息、片面观点和情绪化的内容,我们需要具备辨别真伪、反思自身立场的能力。

然而,学校教育、社交媒体的影响,甚至是我们日常的思维模式,往往阻碍了这种能力的培养。

批判性思维

人们总是能够基于一定事实做出判断,从而形成观点,最后决定信念或付诸于行动

随着阅历的丰富:

  • 我们会对事实、论据和结果等做出初步分析
  • 基于分析、交流、反思、推理等做出判断
  • 必要时将该判断变为生活中的行动或脑海里的观点/立场

这些仅仅是人类思维活动再正常不过的表现,而批判性在于:

  • 尽可能理性地,无偏见地分析事实和论据
  • 形成对自身思想的反思

与通常意义上的批判他人不同,批判性思维的目的通常是让自己变得更思辨

误解

批判性的核心在于质疑,而非判断,更不是形成观点

  • 先打破权威,再形成观点并不是批判性的
  • 完全基于自己对事物或论据的分析,形成判断和观点也不是批判性的
  • 观点的探究应是基于论证过程的,而非批判性思维

现象

如今,社交媒体充斥着虚假新闻和误导信息。这些信息往往经过精心剪辑,专门迎合受众的情绪,以便引发争议并获得流量。例如:

  • 流量话题:性别对立
  • 事件:夫妻争吵
  • 视频剪辑:专门截取争吵或肢体冲突的画面,夸大对立情绪

早期,许多观众会随小编的引导被操纵。然而,随着更多完整视频的出现,部分网友开始保持警惕,意识到 “片面信息”可能不具备完整性。这种质疑的态度的确是一种浅层的批判性思维,体现在:

  • 质疑论据的可靠性和信息来源
  • 视频本身是否符合逻辑,有没有出现掐头去尾,断章取义等情况

似乎现在的网友理智了一些?

学校与批判性思维

学校的教育重视知识,而人的大脑更需要的是思考

通识和义务教育无法做到真正的培养批判性思维,毕竟没有进入大学的某些专业(哲学、教育学等),是不会专门去探究方法论的。

思维模式

学生从小学至初中(也有可能直到高中)由于知识的不足,会盲目相信学到的知识。

现代的高中到大学,学生往往会在学派、观点和立场的对立中迷惘,因为这些说法似乎都有点对。

价值判断会成为主要的观点形成方法,而这种观点则是基于自己的三观和某些认同而来的。

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是批判性思维,在不同说法之中分析推理,判断对于自己更有说服力的观点;即使之后接触的观点会挑战自己已有的想法,也会进步地去了解并反思,从而精进自己的思想。

批判性思维打消了权威的影响,以建设性的角度审视事实。

国内历史与政治课程

为了达到考试要求,学生往往需要想尽办法记住教科书提出的观点和论据,而非思考如何提出观点,因为后者至少在初高中的教育中是默契地不讨论。

学生们不需要知道教材的作者在描述一个事件时:

  • 信息来源是什么?教材似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
  • 从事实到观点的推理过程是什么?有没有参杂作者的意志和想法

对于一个有争议的事件,通常会被作者定调,慢慢地失去质疑的机会。

然而,学生间或是师生间的讨论会重新激发这种批判性的思想:

  • 键政人的形成:虽然信息来源并没有达到做学术那样严谨,但也是一种思辨了。
  • 课堂讨论与辩论:老师辅助学生收集一定信息来进行专业一些的讨论,让这些知识稍显理性地吸收。
  • 方法论教育:极少数老师会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逻辑推理、论证和质疑。

结语

面对真真假假的信息,身处思想局限的教育系统,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保持理性且独立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