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。
引言
面对大量的虚假信息、片面观点和情绪化的内容,我们需要具备辨别真伪、反思自身立场的能力。
然而,学校教育、社交媒体的影响,甚至是我们日常的思维模式,往往阻碍了这种能力的培养。
批判性思维
人们总是能够基于一定
随着阅历的丰富:
- 我们会对事实、论据和结果等做出初步分析。
- 基于分析、交流、反思、推理等做出判断。
- 必要时将该判断变为生活中的行动或脑海里的观点/立场。
这些仅仅是人类思维活动再正常不过的表现,而
- 尽可能理性地,无偏见地分析事实和论据。
- 形成对自身思想的反思。
与通常意义上的
误解
- 先打破权威,再形成观点并不是批判性的。
- 完全基于自己对事物或论据的分析,形成判断和观点也不是批判性的。
- 对
观点 的探究应是基于论证过程 的,而非批判性思维。
现象
如今,社交媒体充斥着虚假新闻和误导信息。这些信息往往经过精心剪辑,专门迎合受众的情绪,以便引发争议并获得流量。例如:
- 流量话题:性别对立
- 事件:夫妻争吵
- 视频剪辑:专门截取争吵或肢体冲突的画面,夸大对立情绪
早期,许多观众会随小编的引导被操纵。然而,随着更多完整视频的出现,部分网友开始保持警惕,意识到
- 质疑论据的可靠性和信息来源。
- 视频本身是否符合逻辑,有没有出现掐头去尾,断章取义等情况。
似乎现在的网友理智了一些?
学校与批判性思维
学校的教育重视
通识和义务教育无法做到真正的培养
思维模式
学生从小学至初中(也有可能直到高中)由于知识的不足,会盲目相信学到的知识。
现代的高中到大学,学生往往会在学派、观点和立场的对立中迷惘,因为这些说法似乎都有点对。
那么第三个阶段就是批判性思维,在不同说法之中分析推理,判断对于自己更有说服力的观点;即使之后接触的观点会挑战自己已有的想法,也会进步地去了解并反思,从而精进自己的思想。
批判性思维打消了权威的影响,以建设性的角度审视事实。
国内历史与政治课程
为了达到考试要求,学生往往需要想尽办法
学生们不需要知道教材的作者在描述一个事件时:
- 信息来源是什么?教材似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
- 从事实到观点的推理过程是什么?有没有参杂作者的意志和想法
对于一个有争议的事件,通常会被作者定调,慢慢地失去质疑的机会。
然而,学生间或是师生间的
键政人 的形成:虽然信息来源并没有达到做学术那样严谨,但也是一种思辨了。- 课堂讨论与辩论:老师辅助学生收集一定信息来进行专业一些的讨论,让这些知识稍显理性地吸收。
- 方法论教育:极少数老师会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逻辑推理、论证和质疑。
结语
面对真真假假的信息,身处思想局限的教育系统,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保持理性且独立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。